#新日微信
規模與範疇之十六:生態文明
週末到貴州參加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5年會」,場面一如在中國大陸舉辦之論壇的盛大,各國政要出席踴躍,一方面中國是個重要的經濟強權,也因為生態永續已躍居本世紀比經濟發展更艱鉅的人類社會挑戰。接續上週微信所述的人權成本,生態成本對人類永續發展至關重要,不言可喻!過去工業化對生態與環境的理所當然,超過地球的承載時,反撲的力道已在高溫記錄刷新歷史、天災人禍頻傳中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。因工業化發展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又引發了另一波的產業創新,不算新的名詞「包容式增長」涵蓋了兼顧生態不繼續惡化,甚至適度修復的層面。
近年來在管理理論中有一個新概念:雙融(Ambidexterity),頗有生生不息的味道。過去的魚與熊掌不能兼得,但互斥的兩難抉擇總能因著窮則變、變則通的人類創新得到化解。在早年的企業經營中,「量」與「樣」反比,效率與彈性是互斥的命題,但生產技術的創新促成少量多樣依舊坐享低廉價格,同時完成了降低成本與滿足多元需求的偉大任務。垂直分工、水平分工、外包與離岸所構築的全球製造網絡就在Thomas Friedman的書中成為推平世界的工具。不斷深化全球佈局與產業分工,讓客人享受價廉物美的消費原本是一件美事,卻又因慾望之無窮而造成許多隱含的成本一一浮現,而那些成本均源自於慾望與剝奪。在溫飽與環保看似互斥的命題中,有沒有一種模式能反映全部的真實成本,又能達到永續發展?有沒有一種創新的可能,關了血汗工廠、又還我青山綠水與白雲晴空?
老話一句:能見度不高!兩天時間和貴州的各級領導的對話中,隱約嗅到主旋律仍是發展,而生態不過是用來修飾過去後發的劣勢、又堂皇地包裝未來的議程與行動。一如社會企業,生態文明這些互斥的命題被雙融為一個專有名詞時,依然存在著內在的張力。尤其當字義不清時,各自表述的策略模糊正消耗執行力與績效。此刻我們需要的是具體可衡量的目標,與鍥而不捨的過程。雙融不是想像,在新產業形成與舊產業融合之際,浮現了更高價值的生產服務業,將是致勝的關鍵。
中衛中心 佘日新
2015/6/29